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24桃園市孔廟祈福還願活動-e心祈願 展未來🌠

孔子在魯國擔任過哪些職位?
中都宰、小司空、司寇。


孔子在魯國從政時,他的政治理念執行成效如何?
孔子五十二歲任中都地方的宰官,只有一年時間,就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遠近各國都來參觀請益。第二年升為司空,專管全國建設。不久調任司寇,相當於現代的法院院長。那一年魯國與齊國發生了著名的「夾谷之會」,透過孔子的洞察先機、運籌帷幄,最後讓齊國自動把從前奪取的三個城市還給魯國。可惜在主持「墮三都」事件中,最終失敗。

孔子為什麼要辭掉官職,周遊列國?
孔子墮三都失敗之際,魯國又發生了兩件事,一是季桓子欣然接受了齊國送來的女樂,讓魯國君臣都已不再有重整政治秩序之心,一舉推翻了孔子先前的努力;緊接著春祭的時候,又沒有依禮送來祭肉,尤其季桓子對孔子心生防備。孔子知道事無可為,動身離開魯國。


孔子做過哪些官,最大的官是什麼?
中都宰、小司空、司寇,其中孔子作過最大的官為司寇,相當於現代的法院院長。


孔子周遊列國「干七十餘君」而不遇,他真的去過那麼多的諸侯國嗎?
據漢代王充考證,孔子周遊列國,到過的國家不超過十個。其實,除了此前曾去過的齊國之外,孔子周遊列國期間真正到過的以及有文獻可以查到的國家不過衛、曹、宋、鄭、蔡等大小六個國家,經過而停留的地方,也不過匡、蒲、鄒鄉﹝衛國﹞和葉﹝楚國﹞等三、四個地方。這些國家和地方,主要不出今山東、河南兩省,即從山東的魯國出發,西面漢北面未過黃河,南面為到長江,不過方圓一、兩千里的地方,所以說孔子「干七十餘君」,到過七十多個諸侯國,和七十多個國君打過交道,那顯然是誇大。


有名的齊魯「夾谷之會」是怎麼回事?
魯定公十年,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談和,擔任司寇的孔子隨行輔助定公。齊人原本打算藉機以武力挾持魯定公,但孔子有先見之明,讓魯定公作好武力上的準備,在會盟過程中他更是隨機應變,靠著自己的智勇才能使魯國後發制人,占盡上風。最後甚至讓齊國歸還了鄆、讙、龜陰三地。


孔子周遊列國到宋國時,遇到的桓魋之難,其事如何?
經過曹國、宋國,在宋國邊境遭到宋國大夫桓魋惡意驅逐,最後一行人在陳國停留。


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為什麼選擇衛國?
由於魯、衛兩國不僅相鄰,政治情勢也很類似,所以孔子周遊列國首先向西去了衛國。


孔子周遊列國帶了多少弟子?
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共那些弟子陪同子孔周遊列國,但至少子路、顏淵、閔子騫、公良孺、子貢等都曾出現在周遊列國的記錄中。然而也有可能有些弟子不是一路陪到底,中途有些被延攬去當官的。


孔子周遊列國經費從那裡來?
孔子周遊列國,並不是一直不停的旅行,在很多地方停留下來,教書、當家臣,也有慕名者招待孔子一行人,而子衛國期間,衛國國君也比照孔子在魯國的俸祿,禮遇孔子。


孔子周遊列國在那個國家待最久?
孔子在衛國待最久,孔子在他國受挫時,總是會回到衛國,衛國是給孔子最多溫暖的國家。


孔子自己一生的著作有那些?
孔子整理《詩》、《書》、《樂》,作《春秋》,定《禮》、可能傳習過《易》,這些重要的古代文經過孔子整理之後,豐富了思想內涵,也建立了傳授的體系,因而逐漸成為經典。它們寄寓了孔子想要流傳給後世從學者的寶貴智慧。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意思是他將自已的思想,寄託在這些古代文獻之中,可見得孔子不只是單純的機械化分類整理而已,而是經過有意的整理編排,甚至改動潤飾,並從人文思想的角度,對古代文獻進行詮釋,賦予他們歷久彌新的價值。


易經也是孔子撰寫的嗎??
易經不是孔子作的。根據現代學者研究,易經的經文--六十四卦及卦辭、爻辭約產生於殷末周初,早於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大致是根據《論語•述而篇》中「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話推衍而來。現在附在易經中的易傳--「十翼」的產生時間約在戰國至秦漢之間,不可能是孔子所撰,不過易傳中以人文思想解說易理的學術特質,很明顯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我們也許可以這樣推測:孔子晚年好易,對於易理可能有所講授、傳習,但未著於竹帛,孔子弟子及後學逐漸加以豐富,並融合時代思想元素而撰成多篇易傳,流傳後世。


“六藝”與“六經”和孔子有關系嗎?
「六藝」是古代社會要求貴族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分別為禮、樂、射、御、書、數。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通曉「六藝」,並把「六藝」傳授給弟子。「六經」是指古代的六部經典,包括《詩》、《書》、《易》、《禮》、《樂》、《春秋》。孔子晚年重視對「六經」的整理,將之作為教材傳授給學生,「六經」也因此成為後世儒家尊奉的經典。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