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thC. B.C. | 西周初年 | 周公(姬旦)以天命為基礎,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論點,論證了周王朝政權的合法性,並成就西周時期的思想變革。周公因此被尊為儒家的聖人。974 B.C.卒。 |
725 B.C. | 周平王46年 | 管仲約生於此時。後人托名管仲書《管子》。645 B.C.卒。 |
5-6th C. B.C. | 春秋末年 | 老子生於此時。孔子適周,曾問禮於老子。 |
551B.C. | 周靈王21年 | 孔子生。提倡仁、禮,講求忠恕。周遊列國,聚徒講學。開創了儒家學派。479 B.C.卒。 孔子弟子記其言行,雜以己言,戰國初年《論語》書成。 |
521 B.C. | 周景王24年 | 顏回生。孔子學生中以「德行著稱」的弟子,積極追求「任」的道德境界。481 B.C.卒。 |
468B.C. | 周貞定王1年 | 墨子約生於此時。創墨家學派。提倡非命,修正西周天命觀,主張「兼愛」、「尚賢」。後集成《墨子》。376 B.C.卒。 |
440B.C. | 周考王1年 | 楊朱約生於此時。主張「貴物輕生」、「為我」。約380 B.C.卒。 |
379-372B.C. | 周安王23年── 周烈王4年 | 孟子約生於此時。以復興孔子學說為己任,主張人性本善。孟子及其弟子學說集為《孟子》。約294-289 B.C.間卒。 |
369B.C. | 周烈王7年 | 莊子約生於此時。繼承並發展老子學說,將道家思想推向高峰。莊子及其後學之說集為《莊子》;文辭優美,思想深刻。約286 B.C.卒。 |
340B.C. | 周顯王29年 | 荀子約生於此時。為先秦學術總結者,對包括儒家在內的著名學派,進行評論與批判。主張性惡,反對天命、鬼神。著《荀子》。245 B.C.卒。 |
280B.C. | 周赧王35年 | 韓非約生於此時。與李斯師事荀子;集法家之大成,對社會局勢有精闢剖析。著《韓非子》。233B.C.卒。 |
240 B.C. | 魏齊王正始1年 | 陸賈生。改變漢高祖鄙薄儒學、不事詩書的態度,融會黃、老「無為」之論於傳統儒家「仁義」為本的觀念中,重視民生,善於變通。約170B.C.卒。 |
239B.C. | 秦王政8年 | 呂不韋召集賓客,兼容儒、墨、名、法等各家內容,撰成《呂氏春秋》,為雜家代表之作。 |
221B.C. | 秦始皇26年 | 秦統一中國,設博士,後焚書坑儒;禁儒運動影響波及層面廣大。206B.C.秦亡。 |
200B.C. | 西漢高祖7年 | 賈誼生。主張「眾建諸侯少其力」,加強中央集權,重農抑商。168B.C.卒。 公孫弘生。《春秋》學者,主張以儒為宗,融合儒、法。121 B.C.卒。 |
179B.C. | 西漢文帝1年 | 董仲舒生。著《春秋繁露》。104B.C.卒。 |
164B.C. | 西漢文帝16年 | 淮南王劉安召集賓客,集成《淮南子》。 |
145B.C. | 西漢景帝中元5年 | 司馬遷約生於此時。著《史記》。 |
141B.C. | 西漢景帝后元3年 | 魯恭王壞孔子舊宅,發現古文典籍。 |
134B.C. | 西漢武帝元光1年 | ·董仲舒作《天人三策》,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天人合一」、「天不變,道亦不變」等主張。 |
130B.C. | 西漢武帝元光5年 | 漢武帝詔策諸儒,擢公孫弘為第一,任其為相。 |
53B.C. | 西漢宣帝甘露1年 | 揚雄生。對於儒家思想繼承、宣揚,予以捍衛、推進,認為「人之性,善惡相混;修善則為善人,修惡則為惡人」。著《法言》、《太玄》等。18A.D.卒。 |
51B.C. | 西漢宣帝甘露3年 | 漢宣帝召開石渠閣會議,講論五經異同。 |
50B.C. | 西漢宣帝甘露4年 | 劉歆約生於此時。倡導古文經,開創古文經學,在中國古代典籍分類整理方面有著重要貢獻。 |
20B.C. | 西漢成帝鴻嘉1年 | 桓譚約生於此時。反對災異迷信。著《新論》。56A.D.卒。 |
27A.D. | 東漢光武帝建武3年 | 王充生。反對鬼神迷信、批判天人感應最力。著《論衡》。約97A.D.卒。 |
79A.D. | 東漢章帝建初4年 | 東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論五經異同,由皇帝裁決;後班固奉詔撰《白虎通義》,標誌著儒學正式法典化。 |
85A.D. | 東漢章帝元和2年 | 王符生。批判統治者政治腐敗,抨擊門閥制度,主張「尚賢使能」的用人主張。著《潛夫論》。162 A.D.卒。 |
121A.D. | 東漢安帝建光1年 | 許慎完成《說文解字》。 |
127A.D. | 東漢順帝永建2年 | 鄭玄生。調和古、今文經,遍注群經。200 A.D.卒。 |
129A.D. | 東漢順帝永建4年 | 何休生。春秋公羊學家,著《春秋公羊解詁》,闡發《春秋》內的「微言大義」。182 A.D.卒。 |
148 A.D. | 東和桓帝建和2年 | 荀悅生。著《申鑒》五篇,申說歷史教訓,以供君王借鏡;並抨擊朋黨為奸、虛偽社會風尚。209 A.D.卒。 |
180A.D. | 東漢靈帝光和3年 | 仲長統生。主張「人事為本,天道為末」,對現實具深刻批判。220 A.D.卒。 |
190 A.D. | 東漢獻帝初平1年 | ·何晏約生於此時。為魏晉玄學的開創者之一,以「貴無」學說為其基本理論。著《論語集解》。249 A.D.卒。 |
195 A.D. | 東漢獻帝興平2年 | 王肅生。遍注群經,特撰輯《聖證論》以譏鄭玄學術之短。265 A.D.卒。 |
209A.D. | 東漢獻帝建安14年 | 夏侯玄生。玄學家。254 A.D.卒。 |
210A.D. | 東漢獻帝建安15年 | 阮籍生。玄學家,主張儒、道一體,孔、老皆聖人。263 A.D.卒。 |
223A.D. | 魏文帝黃初4年 | 嵇康生。主張「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262 A.D.卒。 |
226A.D. | 魏文帝黃初7年 | 王弼生。魏晉玄學主要奠基人,主張「貴無」思想,開一代「援道入儒」的注經新風。撰《周易注》。249 A.D.卒。 |
252A.D. | 魏齊王嘉平4年 | 郭象約生於此時。主張萬物獨化,名教即自然。312A.D.卒。 |
281A.D. | 晉武帝太康2年 | 葛洪約生於此時。著《抱朴子》。341A.D.卒。 |
339A.D. | 晉成帝咸康5年 | 范寧生。痛心時俗虛浮頹廢,一生崇儒、興學。撰《春秋穀梁傳集解》。401A.D.卒。 |
433A.D. | 宋文帝元嘉10年 | 此年前後,儒、釋論辨甚烈。 |
450A.D. | 宋文帝元嘉27年 | 范縝約生於此時。抱持排佛觀點之儒者。著《神滅論》。約510A.D.卒。 |
550A.D. | 梁簡文帝大寶1年 | 陸德明約生於此時。著《經典釋文》。630A.D.卒。 |
574A.D. | 北周武帝建德3年 | 孔穎達生。曾奉唐太宗命,主編《五經正義》,後官方以之作為科舉考試標準,實可謂漢代古文經學取得全面勝利。648A.D.卒。 |
584A.D. | 隋文帝開皇4年 | 王通生。調和儒、釋、道三教,於儒學變革中,運用「儒家子學」方式,成為漢晉經學過渡到宋明理學的關鍵。著《中說》。617A.D.卒。 |
710A.D. | 唐中宗景龍4年 | 劉知幾《史通》書成。 |
768A.D. | 唐代宗大曆3年 | 韓愈生。排斥佛、道,提倡古文運動,是一互為表裡的改革文體及復興儒家道統運動。其「性三品」等說,亦為宋明理學之張本。《孟子》、《大學》等經典地位,開始被抬升。824A.D.卒 |
772A.D. | 唐代宗大曆7年 | 李翱生。提出性善情惡、回復本性之說,為宋明理學先驅者;又《中庸》經典地位,開始被抬升。著《復性書》。841A.D.卒。 劉禹錫生。反對有神論、天命論,闡發「天人交相勝」學說。842A.D.卒 |
773A.D. | 唐代宗大曆8年 | 柳宗元生。主元氣說,倡言「受命不于天,於其人」,「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819A.D.卒。 |
989A.D. | 北宋太宗端拱2年 | 范仲淹生。倡議「宗經」、「勸學」以復興王道。著作集成有《范文正公集》。1052 A.D.卒。 |
992A.D. | 北宋太宗淳化3年 | 孫復生。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批判佛、老虛無、輪迴之說。1057A.D.卒。 |
993A.D. | 北宋太宗淳化4年 | 胡瑗生。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講「明體達用」之學,開宋儒性命之學先聲。1059A.D.卒。 |
1005A.D. | 北宋真宗景德2年 | 石介生。推崇韓愈「道統論」,並認為堯、舜、禹、文、武、周、孔之道,才是「三才九疇五常之道」。1045 A.D.卒。 |
1009A.D. |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 | 李覯生。主「氣一元」論,批評儒家「貴義賤利」的成見。1032A.D.作《禮論》七篇,有《直講李先生文集》行世。1059A.D.卒。 |
1011A.D. |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 | 邵雍生。象數學大師。1077A.D.卒。 |
1017A.D. | 北宋真宗天禧1年 | 周敦頤生。宋明理學創始人之一。於《太極圖說》中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宇宙生成論,所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概念,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有《周子全書》。1073A.D.卒。 |
1020A.D. | 北宋真宗天禧4年 | 張載生。創關學。認為「太虛無形,氣之本體」,世界萬物由氣構成;又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等觀點。有《張子全書》。1077A.D.卒。 |
1021A.D. | 北宋真宗天禧5年 | 王安石生。創新學。有《臨川集》。1086A.D.卒。 |
1032A.D. | 北宋仁宗明道1年 | 程顥生。次年,程頤生。世稱「二程」,理學奠基人。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命題,以天理作為其哲學的最高範疇。程頤則提出「性即理」命題。二程皆以「理」為世界的本原。他們的著作收入《二程全書》。1085A.D.,程顥卒。1107A.D.,程頤卒。 |
1037A.D. | 北宋仁宗景祐4年 | 蘇軾生。蜀學代表人物,重視禮儀制度的作用,認為「禮」為治亂之本。1101A.D.卒。 |
1050A.D. | 北宋仁宗皇祐2年 | 謝良佐生。與游酢、楊時、呂大臨,並稱程門四大弟子。認為心為「仁」,為天之理。著《上蔡語錄》。1103A.D.卒。 |
1053A.D. | 北宋仁宗皇祐5年 | 楊時生。思想繼承二程,提倡由「以誠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開創理學「道南系」。有《龜山集》。1135A.D.卒。 |
1106A.D. | 北宋徽宗崇寧5年 | 胡宏生。以道為體用總名,倡言「仁其體,義其用,合體與用,斯為道矣」。著《五峰集》、《知言》。1162A.D.卒。 |
1127A.D. | 南宋高宗建炎1年 | 楊萬里生。著有《誠齋易傳》、《庸言》等。1206A.D.卒。 |
1130A.D. | 南宋高宗建炎4年 | 朱熹生。集理學之大成,為程朱學派大家。認為理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事物的規律和道德的基本準則。理為太極,理本而氣末。《四書集注》標舉「性與天道」問題為儒學基本議題。有《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1200A.D.卒。 |
1133A.D. | 南宋高宗紹興3年 | 張栻生。與朱熹、呂祖謙並稱「東南三先生」。認為宇宙的本原為「理」,「理之自然謂之天,命於人為性,主於性為心」。有《南軒集》。1180A.D.卒。 |
1134A.D. | 南宋高宗紹興4年 | 薛季宣生。創永嘉學派。1173A.D.卒。 |
1137A.D. | 南宋高宗紹興7年 | 呂祖謙生。論學主張「明理居敬」,反對空談陰陽性命之說,開創婺學。有《東萊文集》等。1181A.D.卒。 |
1139A.D. | 南宋高宗紹興9年 | 陸九淵生。心學之集大成者。提出「心即理」、「吾心即宇宙」等命題。有《象山先生全集》。1193A.D.卒。 |
1141A.D. | 南宋高宗紹興11年 | 楊簡生。陸九淵弟子,有《慈湖遺書》。1225A.D.卒。 |
1143A.D. | 南宋高宗紹興13年 | 陳亮生。永康學派創始人。認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主張「天理人欲可以並行」,義、利可雙修,王、霸可並行。有《龍川文集》。1194A.D.卒。 |
1150A.D. | 南宋高宗紹興20年 | 葉適生。宣傳「功利之學」,有《習學記言序目》、《水心文集》等。1223A.D.卒。 |
1167A.D. | 南宋孝宗乾道3年 | 蔡沈生。耽於象數學,有《書經集傳》等。1230A.D.卒。 |
1175A.D. | 南宋孝宗淳熙2年 | 朱熹、陸九淵有鵝湖之會,理學學派與心學學派展開辯論。 |
1178A.D. | 南宋孝宗淳熙5年 | 真德秀生。程朱理學重要傳人。有《西山文集》等。1235A.D.卒。 魏了翁生。有《鶴山全集》。1237A.D.卒。 |
1181A.D. | 南宋孝宗淳熙8年 | 陸九淵登白鹿洞書院講學,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1185A.D. | 南宋孝宗淳熙12年 | 陳亮訪問朱熹,此後三年兩人書信往還,討論「王霸義利」等議題。 |
1187A.D. | 南宋孝宗淳熙14年 | 陸九淵登貴溪應天山講學。居山5年,與朱熹論太極、無極問題。 |
1198A.D. | 南宋甯宗慶元4年 | 理學遭禁。 |
1209A.D. | 南宋甯宗嘉定2年 | 許衡生。奠定元朝國子學基礎,並且闡揚程、朱學說。有《魯齋遺書》。1281A.D.卒。 |
1249A.D. | 南宋理宗淳祐9年 | 吳澄生。與許衡齊名。1333A.D.卒。 |
1307A.D. | 元成宗大德11年 | 馬端臨《文獻通考》成書。 |
1370A.D. | 明太祖洪武3年 | 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以四書、五經為內容,採用八股文文體。 |
1389A.D. | 明太祖洪武22年 | 薛瑄生。著有《讀書錄》,河東學派代表人物。1464A.D.卒。 |
1428A.D. | 明宣宗宣德3年 | 陳獻章生。重「心性之學」。有《白沙集》。1500A.D.卒。 |
1465A.D. | 明憲宗成化1年 | 羅欽順生。主張「理在氣中」。1547A.D.卒。 |
1466 A.D. | 明憲宗成化2年 | 湛若水生。提倡「隨處體認天理」、「克己復禮」。1560A.D.卒。 |
1472A.D. | 明憲宗成化8年 | 王守仁生。發揚光大陸九淵之學,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命題,及「四句教」等學說,形成陽明學派。有《傳習錄》、《大學問》等。1529A.D.卒。 |
1474A.D. | 明憲宗成化10年 | 王廷相生。主「理根於氣」。有《慎言》、《雅述》等。1544A.D.卒。 |
1483A.D. | 明憲宗成化19年 | 王艮生。創立泰州學派。1541A.D.卒。 |
1496A.D. | 明孝宗弘治9年 | 錢德洪生。王守仁學說的傳人。有《緒山會語》。1574A.D.卒。 |
1498A.D. | 明孝宗弘治11年 | 王畿生。王守仁之學傳人。有《王龍谿集》。1583A.D.卒。 |
1509A.D. | 明武宗正德4年 | 王守仁於貴陽書院講授「知行合一」與「致良知」學說。 |
1517A.D. | 明武宗正德12年 | 何心隱生。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何心隱集》。1579A.D.卒。 |
1527A.D. | 明世宗嘉靖6年 | 李贄生。以「異端」自居,反對舊說,主張「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一」;倡「童心」說。著有《焚書》、《藏書》等。1602A.D.自殺。 |
1528A.D. | 明世宗嘉靖7年 | 王艮講學於陽明書院,談「百姓日用」即道。 |
1536A.D. | 明世宗嘉靖15年 | 呂坤生。有《呻吟語》等。1618A.D.卒。 |
1547A.D. | 明世宗嘉靖26年 | 黃綰的《明道編》12卷刻成。 |
1578A.D. | 明神宗萬曆6年 | 劉宗周生。主「慎獨」,倡「誠敬」,創立蕺山學派。有《劉子全書》、《劉子全書遺編》。1645A.D.卒。 |
1584A.D. | 明神宗萬曆12年 | 孫奇逢生。與黃宗羲、李顒並稱清初三大儒。1675A.D.卒。 |
1590A.D. | 明神宗萬曆18年 | 李贄《焚書》刊成。 |
1600A.D. | 明神宗萬曆28年 | 朱之瑜生。有《舜水遺書》。1682A.D.卒。 |
1604A.D. | 明神宗萬曆32年 | 陳確生。反理學、佛學。1677A.D.卒。 顧憲成、高攀龍始講學於東林書院。 |
1607A.D. | 明神宗萬曆35年 | 傅山生。終生不與清朝妥協,為明末清初保有民族氣節之典範人物。1684A.D.卒。 |
1610A.D. | 明神宗萬曆38年 | 黃宗羲生。啟蒙思想家和學術史專家。哲學上認為「無氣則無理」、「理為氣之理」,但亦認為「盈天地皆心也」。政治上批判君主專制,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662A.D.著《明夷待訪錄》,1676A.D.《明儒學案》書成,並著有《宋元學案》等。1695A.D.卒。 |
1611A.D. | 明神宗萬曆39年 | 方以智生。著作宏富,有《物理小識》、《通雅》、《東西均》等。1671A.D.自殺。 |
1613A.D. | 明神宗萬曆41年 | 顧炎武生。以音韻治經,開清代樸學之風。1662A.D.著《天下郡國利病書》,1670A.D.始刻《日知錄》8卷。1682A.D.卒。 |
1617A.D. | 明神宗萬曆45年 | 熊伯龍生。倡無神論,反對迷信。有《無何集》。1669A.D.卒。 |
1618A.D. | 明神宗萬曆46年 | 汪本鈳編輯李贄晚年書信、詩文,成《續焚書》。 |
1619A.D. | 明神宗萬曆47年 | 王夫之生。宋明理學的總結者。提出「無其器則無其道」、「變化日新」及「行可兼知」等命題。集結著作,是為《船山遺書》。1692A.D.卒。 |
1627A.D. | 明熹宗天啟7年 | 李顒生。講學關中。有《四書反身錄》、《二曲集》。1705A.D.卒。 |
1629A.D. | 明思宗崇禎2年 | 劉宗周講學蕺山,黃宗羲侍講席。 |
1630A.D. | 明思宗崇禎3年 | 唐甄生。有《潛書》。1704A.D.卒。 |
1635A.D. | 明思宗崇禎8年 | 顏元生。提倡實學,主張讀書應須能達到「經世致用」的目的。1704A.D.卒。李塨傳其學,世稱「顏李學派」。二人著作編為《顏李遺書》。 |
1642A.D. | 明思宗崇禎15年 | 李光地生。深得康熙皇帝賞識,奉命主編《性理大全》、《朱子大全》等書。1718A.D.卒。 |
1655A.D. | 清世祖順治12年 | 閻若璩始疑古文尚書。1683A.D.其《尚書古文疏證》第一卷成。1745A.D.全書刻成。 |
1659A.D. | 清世祖順治16年 | 李塨生。主張「理在事中」、「以力行為格物」。1733A.D.卒。 |
1665A.D. | 清聖祖康熙3年 | 臺灣第一座孔廟於臺南落成。 |
1678A.D. | 清聖祖康熙17年 | 以纂修明史,設「博學鴻詞科」,召羅名儒。 |
1703A.D. | 清聖祖康熙42年 | 臺灣知縣陳璸撰〈臺邑明倫堂碑記〉,系統介紹儒學、朱子學說予臺灣民眾。 |
1721A.D. | 清聖祖康熙60年 | 藍鼎元來臺,推廣儒學教育。撰《與吳觀察論治臺灣事宜書》、《平臺紀略》等書。 |
1723A.D. | 清世宗雍正1年 | 戴震生。主張理存於欲,批判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禁欲主義,是以理殺人的工具。有《孟子字義疏證》等。1777A.D.卒。 |
1728A.D. | 清世宗雍正6年 | 錢大昕生。長於音韻、訓詁等學,歷史考據,實事求是。有《潛研堂全書》等。1804A.D.卒。 |
1735A.D. | 清世宗雍正13年 | 段玉裁生。專研小學。1813A.D.《說文解字注》付梓,並著有《經韻樓集》等。1815A.D.卒。 |
1738A.D. | 清高宗乾隆3年 | 章學誠生。主張六經皆史。1796A.D.初刻《文史通義》。1801A.D.卒。 |
1740A.D. | 清高宗乾隆5年 | 崔述生。好考證經典。1783A.D.始著《考信錄》,影響及於日後古史辨學派。1816A.D.卒。 |
1744A.D. | 清高宗乾隆9年 | 王念孫生。小學家、經學家。有《讀書雜誌》等。1832A.D.卒。其子王引之承繼其學,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 |
1745A.D. | 清高宗乾隆10年 | 汪中生。研究子學。有《述學》等。1794A.D.卒。 |
1752A.D. | 清高宗乾隆17年 | 孔廣森生。治公羊學,善考證。1786A.D.卒。 |
1763A.D. | 清高宗乾隆28年 | 焦循生。認為人有智慧能進化,而要進化需有賴於習行;同時主張人性為善。有《孟子正義》等。1820A.D.卒。 |
1773A.D. | 清高宗乾隆38年 | 開《四庫全書》館,紀昀為總編修。1782A.D.編成《四庫全書》。 |
1775A.D. | 清高宗乾隆40年 | 淩曙生。公羊學家,有《春秋繁露注》、《春秋公羊孔疏》等。1829A.D.卒。 |
1776A.D. | 清高宗乾隆41年 | 劉逢祿生。公羊學家,常州學派奠基人。有《春秋公羊何氏釋例》等。1829A.D.卒。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書成。 |
1788A.D. | 清高宗乾隆53年 | 鄭用錫生。臺灣第一位進士。著《周禮解疑》、《周易折中衍義》。1858A.D.卒。 |
1789A.D. | 清高宗乾隆54年 | 劉文淇生。專治《左傳》,代有傳人。著《左傳舊注疏證》,未完。1854A.D.卒。 |
1791A.D. | 清高宗乾隆56年 | 劉寶楠生。有《論語正義》等。1855A.D.卒。 崔述《洙泗考信錄》初稿成。 |
1792A.D. | 清高宗乾隆57年 | 龔自珍生。開近代以公羊議政之風。有《定庵文集》。1841A.D.卒。 段玉裁編《東原先生文集》。 |
1794A.D. | 清高宗乾隆59年 | 魏源生。宣傳變法,有《海國圖志》、《古微堂集》等。1857A.D.卒。 |
1811A.D. | 清仁宗嘉慶16年 | 曾國藩生。理學家。有《曾文正公集》等。1872A.D.卒。 |
1819A.D. | 清仁宗嘉慶24年 | 吳子光生。道光17年來臺,於苗栗建雙風草堂,開班授儒學經課。著《臺灣紀事》《經餘雜錄》等書。1883 A.D.卒。 |
1821A.D. | 清宣宗道光1年 | 俞樾生。小學家。1867A.D.所著《群經平議》刻成。1907A.D.卒。 |
1837A.D. | 清宣宗道光17年 | 張之洞生。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勸學篇》等。1909A.D.卒。 |
1848A.D. | 清宣宗道光28年 | 孫詒讓生。中國近代著名文字學家。與俞樾、黃以周,三人合稱清末三先生。著有《周禮正義》、《墨子間詁》等。1908A.D.卒。 |
1852A.D. | 清文宗咸豐2年 | 崔適生。為校勘、訓詁學專家。有《春秋復始》、《史記探原》等。1924A.D.卒。 廖平生。公羊學家。有《今古學考》等。1932A.D.卒。 |
1858A.D. | 清文宗咸豐8年 | 康有為生。以公羊學「托古改制」,引起近代思想界的震動,同時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能夠適應現代化社會的國教。1927A.D.卒。 |
1865A.D. | 清穆宗同治4年 | 譚嗣同生。主張變法。有《仁學》。1898A.D.遇害。 |
1866A.D. | 清穆宗同治5年 | 孫中山生。主張「知難行易」,提倡「三民主義」。遺書編為《中山全集》。1925A.D.卒。 |
1869A.D. | 清穆宗同治8年 | 章炳麟生。古文學大師。有《章氏叢書》等。1936A.D.卒。 |
1873A.D. | 清穆宗同治12年 | 梁啟超生。宣導「新史學」,並用新方法研究學術史,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1929A.D.卒。 |
1878A.D. | 清德宗光緒4年 | 連橫生。著《臺灣通史》、《臺灣語典》等書。1936A.D.卒。 |
1884A.D. | 清德宗光緒10年 | 劉師培生。國學大師。著作由錢玄同編為《列申叔先生遺書》。1919A.D.卒。 |
1885A.D. | 清德宗光緒11年 | 熊十力生。宣導新「唯識論」,新儒學代表人物之一。有《熊十力全集》。1968A.D.卒。 |
1886A.D. | 清德宗光緒12年 | 黃侃生。小學家、經學家。1935A.D.卒。 |
1887A.D. | 清德宗光緒13年 | 錢玄同生。小學家,經學家,有《重論今古學問題》等論文。1939A.D.卒。 |
1891A.D. | 清德宗光緒17年 | 胡適生。其《中國哲學史大綱》7卷為開創性著作。1962A.D.卒。 康有為講學於廣州長興;《新學偽經考》刊成。 |
1892A.D. | 清德宗光緒18年 | 郭沫若生。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十批判書》。1978A.D.卒。 |
1893A.D. | 清德宗光緒19年 | 梁漱溟生。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1988A.D.卒。 |
1895A.D. | 清德宗光緒21年 | 康有為等「公車上書」,請求變法。 錢穆生。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1990A.D.卒。 馮友蘭生。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著《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1990A.D.卒。 |
1896A.D. | 清德宗光緒22年 | 嚴複譯赫胥黎《天演論》,刊行時,風行一代。 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 |
1898A.D. | 清德宗光緒24年 | 周予同生。經學家。有《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1981A.D.卒。 |
1899A.D. | 清德宗光緒25年 | 方東美生。晚年致力於建立新儒家體系,力圖將儒家思想為根本,並融會於中西哲學內。1977A.D.卒。 |
1903A.D. | 清德宗光緒29年 | 侯外廬生。歷史學家,侯外廬學派創始人。代表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並主編、自著多卷本的《中國思想通史》。1987A.D.卒。 |
1904A.D. | 清德宗光緒30年 | 徐復觀生。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以孔孟思想為中華文化命脈所寄。1982 A.D.卒。 |
1909A.D. | 清溥儀宣統1年 | 牟宗三生。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融合康德哲學與孔孟陸王心學,相互詮解。1995 A.D.卒。 唐君毅生。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1978 A.D.卒。 |
1912A.D. | 民國1年 | 康有為、陳煥章成立孔教會,攻擊辛亥革命,主張奉孔教為國教。1937A.D.改名為「孔學總會」。 |
1921A.D. | 民國10年 | 梁漱溟所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 |
1922A.D. | 民國11年 | 章炳麟著《國學概論》出版。 |
1923A.D. | 民國12年 | 《國學季刊》創刊,胡適任主編,在發刊宣言中提倡「整理國故」。 張君勱於清華大學演講「人生觀」。「科學與玄學論戰」展開。 |
1939A.D. | 民國28年 | 范文瀾於延安講授經學史。 |
1945A.D. | 民國34年 | 杜國庠著文批判馮友蘭的新理學。 |
1949A.D. | 民國38年 | 梁漱溟完成《中國文化要義》,由路明書店出版,認為「孔子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支柱。 |
1950A.D. | 民國39年 | 錢穆等人於香港成立新亞書院。 |
1958A.D. | 民國47年 | 唐君毅、張君勱、徐複觀、牟宗三等人在香港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主張儒家心性之學為中國學術思想的核心。 |
1975A.D. | 民國64年 | 臺灣《鵝湖》月刊創刊,新儒家學者多藉此致力於推廣及研究臺灣新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