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24桃園市孔廟祈福還願活動-e心祈願 展未來🌠

前言

至聖先師--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一般談到孔子的教育思想特色,皆能侃侃而談,就是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若要較完整的探討儒家的教育思想,或許可以分為儒家的教育理想、儒家教育的教材,以及儒家教育的教法三個部分來討論。


儒家教育的理想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其有教無類,更將教育普及到一般平民百姓。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受到教育。那麼孔子首創私人講學,將教育普及到每一個人,其用心何在呢?

孔子如今仍然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精神導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孔子發掘了「人」之真正價值。人不僅僅只能「畏天」、「敬天」,人同時能夠「配天」,與天合一。將人的價值提升到天道的無限價值義。所謂的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凶」、「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為參矣」、「盡心知性以知天」。故孔子說:「仁者,人也」。也就是說,孔子要將每一個人教育成一位仁者,至少也是一位君子。

孟子也認為身為一位士人,應該要有崇高的志向,此志向便是要成為一位仁義之士。孟子說過,讀書的目的是要將自己放失掉的本心收回來,使仁義禮智的本性皆能表現出來,於情感的表達上,使喜、怒、哀、樂都能有合理的表達。簡單的說,儒家的教育理想是要讓每一個人皆能夠發揮自己的良知良能,充盡的表現自己的性情,最後成為一位能夠感通自己、他人、乃至萬物的仁者。


儒家教育的教材

談到「教育」,必然會談到他的教化、孕育、養成之內容。就儒家教育而言,孔子當時是以什麼作為其教化之內容呢?當時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必修科目,其認為一位君子必須具備這六種基本能力。有謂孔子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一)六藝
1. 禮
首先必須學習的是「禮」,簡單的說,就是禮節,或現代教育所言的「德育」。這是六藝當中最重要的科目。禮有「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論語中記載到,孔子對兒子孔鯉有兩次的叮嚀告誡,其中一次說道:一個人如果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各種禮節、規矩,則必然會手足無措,無以立足於社會,是失禮無道的行為。故身為一個人,首先必須要學禮。

2. 樂
其次要學「樂」。樂有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鑊、大武等六種音樂,此皆天地的和諧之音,可以陶冶性情,並可以柔和禮之別異,使禮剛中帶柔,相輔相成。

3. 射
射,就是射箭,共有五種射技,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射箭除了是一種技能之外,同時也是表現君子風範的一種技術。孔子說,當箭無法正中目標,不是別人的問題,要反省是自己的問題。這種精神能充分表現孔子在修身上常言的:「凡事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4. 御
御,就是駕馭車馬的技術。古代有五禦,指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意思是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5. 書
書,即六書,指古代六種造字法,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其中象形和指事都是字形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稱為「文」;會意和形聲都是字形可以分析的「合體」,稱為「字」。以上四種造字法是文字構造的基本法則。另外轉注和假借二種造字法則是文字構造的補充法則。「六書」這個詞句出於《周禮》。然而卻沒加以闡釋它的意思。一直到東漢時代的許慎在他所撰寫的說文解字序文中,才對六書的定義作了簡要的說明:「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6. 數
數,是計算、演算法。古時有九數,為古代數學上九種演算法。即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及勾股。以上六藝是孔子教授弟子的六門科目,當時三千弟子中,精通的有七十二人,亦謂孔子弟子中有七十二賢。除了必修的六藝之外,孔子還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為基本教科書。

(二)六經
詩(詩經),是我國最古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純文學的鼻祖。主要分為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詩的三種體裁,後三者是詩的三種作法。孔子私下曾經對兒子孔鯉告誡不學詩,無以言。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大意是說「詩可以興發人的志氣,可以考見政教的得失,可以和睦樂群,可以抒寄哀怨;近則可以學得侍奉雙親行孝的道理,遠則可以學得侍奉君上盡忠的道理;同時也可以學習到草木鳥獸的名稱。」要之,詩經也是孔子進德修業所必讀的一本經書。

書(又名尚書)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記載三代的歷史檔案文獻,屬於古代政府的公文檔案。到了東周之時,王官失守,這些史官所記載的紀錄流散民間,孔子便將這些史料加以編輯,作為課程之教材。《禮》(指《儀禮》),是當時周、魯各國殘缺不全的禮儀之記錄。內容主要是記述古代冠、昏、喪、祭、鄉、射、朝、聘等八種禮節的儀式。《樂》,主要在陶冶人的品性,然秦朝之後已亡佚而不可論。易(又名周易),是我國歷史最古的一部經書,最初是一部卜筮之書,經後來補充闡釋乃成哲理之書。《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春秋末年已經殘缺不全,孔子將之蒐集整理,加以修訂,授之於學生。除了是當時的歷史教材之外,更重要的是,藉《春秋》「正名」的思想以褒忠孝仁義,貶亂臣賊子,使人人素其為而行,君以禮待臣,臣以敬事君,以實現孔子之政治理想。總的來說,《詩》、《書》是孔子教學的基礎科目,以此奠定學生修德的基礎,故孔子嘗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進而是《禮》、《樂》等實踐的課程。故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而《易》、《春秋》文字、義理較為艱深、幽微、玄遠,充分發揮孔子的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屬於高級課程。《禮記.經解》引述孔子的話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儒家教育的教法

上文已談到,儒家教育的理想,是希望每一個人皆能成為正人君子,甚至能成為像堯舜一樣的聖人。故儒家教育的重點,並不在培養謀生的技能,而是在啟發人人本有的良知良能。我們皆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甚至近幾世紀以來,也漸漸影響世界各國。以下簡要地介紹這兩大思想。

(一) 有教無類 在孔子那個世代,一般老百姓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生命對他們的意義主要是停留在為生存與生活忙碌,從未有機會接受教育以瞭解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價值不僅僅只是為了生存與生活而已。每一個人都內在本有至善的寶地,可以創造人之無限價值,能夠與天地合其大德。然一般人民未能接受到聖人之教化,以致於不知道自己擁有至善寶地,而只能敬畏天地,而不知人也能夠以德配天地。而孔子獨具慧眼,洞察到人人皆具堯舜之善性,不分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只缺乏教化。故孔子提倡「有教無類」,讓每一位想接受教育的人皆有平等的受教權力。

(二) 因材施教教育或教化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教育使之能夠轉化氣質,化掉其過去不好的習氣,而能夠義理當家、義理承擔。然而教材或授課,對學生而言,皆是其身外或心外的東西,如何能夠在其內心產生內化、轉化的過程,進而產生動力,便成為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了。這便是現代教育最重視教法的原因所在。而孔子發現人有資質之不同,即智愚、賢不肖之差別。在教法上,中人以上之資,可以教一些義理深微的道理;對於中人以下之資的人,則不適合教授這種內容,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從「因材施教」這個概念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而不是老師。故孔子反對填鴨式或被動式的教育。即學生若沒有學習動機,舉一不能反三,則孔子是不會再教的。因為孔子認為學生不能舉一反三,代表學生沒有認真的在思考問題,心不在焉,並不是想要學習。故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孟子也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意即,有時刻意不教導他,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希望他能遇到挫折而反省、自覺。所以就儒家教育而言,教育方法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而是能應學生之資質而因時因地採用適合他的方法。同時,由於每一位學生的才華不同,或所謂的多元智慧不同,亦當因材施教,讓每一位皆能適性發展。這也可以從孔子十大弟子中,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四科十哲不同之專長窺見。如是,儒家的教育方法,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老師或家長是站在啟蒙、輔導、引導的角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適才適性的發展。


撰稿人:謝居憲,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