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24桃園市孔廟祈福還願活動-e心祈願 展未來🌠

前言

儒家是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的學派,其思想一直主導著整個中國文化,淵遠流長。那麼當時為什麼要以「儒」家為名呢?此是否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或思想內涵呢?有關「儒」的意義,從漢代至今,有種種不同的解釋。不過大體上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解釋這個問題。即歷史學的方法、文字學的方法,以及思想史的方法。

歷史學的方法

概要而言,從歷史學的方法得到的結果是,孔子以前的「儒」是一種教授禮樂知識的職業,這種職業儒是由職掌禮儀典籍的官員流落轉化而來。也有一種說法,「儒」是古代專為貴族服務的巫﹑史﹑祝﹑卜。然而在春秋社會大動蕩時期,「儒」漸漸失去原來的地位,由於他們熟悉貴族的禮儀,便以相禮為謀生職業。「儒」便成為以相禮為業的知識分子。

文字學的方法

從許慎《說文解字》之文字學的面向來解釋,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這是說儒字的本意是柔,而作為一個名詞,則是指術士。段玉裁在「柔也」下有註釋說:「鄭目錄云『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所行。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從此文字學的詮釋角度來看,「儒」有「柔」的意思。而「柔」有「德、安、潤(濡)」之內涵在。

《後漢書‧臧宮傳》也說道:「柔能制剛,弱能制彊。柔者,德也。剛者,賊也。」《風俗通》謂「儒者,德也」。《金史‧李石傳》:「北俗無定居,出沒不常,惟當以德柔之。」《淮南子‧說山訓》:「厲利劍者,必以柔砥。」可見得,以「儒」為名,是為了強調它的學問思想是以「德」為根本。蓋有「德」的人,溫良恭儉讓,能夠以柔和的態度折服剛強氣盛之人;有「德」的人,心中必然保有先王之道,表現出來一定是愛人、利人、安人的。

簡單的說,「儒」者,就是以道修養自身、以德感化人民,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安居樂業,家家戶戶都能和諧融洽。另外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一文,從甲骨文的角度,認為商代就已經存有行相禮事務之官的「儒」。甲骨文「儒」通「需」。他認為,儒字原先的造字意圖是指「齋戒沐浴」。根據這種說法,儒在商代是一種宗教性職官,與巫祝相近。

思想史的方法

從思想史的視域又是如何解釋呢?《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繈褓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輸公子祿父而欲為亂,周公繼文王之業,持天子之政,以股股周室、輔翼成王。懼爭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析,指笏而朝,以寧靜王室,鎮撫諸侯。成王既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