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的禮器與樂器
一、概說:
孔廟不像一般佛寺或民間通俗信仰的廟宇供奉許多神像,因為四書所載,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孔廟內只能供奉寫字的牌位。孔廟的氣氛予人肅敬莊嚴之美,這也是中國儒家文化行事剛正之精神。孔廟雖然沒有眾多的神像與祭具,但卻擁有不少遵照古制所作的禮氣與樂器,每逢九月二十八日祭孔時派上用場,令人大開眼界。
置於儀門邊有鏞鐘與晉鼓,置於大成殿前丹墀上的有編鐘、編謦與特鐘、特磬,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在大成殿前又有柷、敔、琴、瑟、搏拊、 兆鼓 鼓等及壎等古樂器。柷是一種箱形樂器,形方如斛,上廣下狹,擊之可發聲。敔是一種虎形木彫樂器,備有凹凸之齟齬,刷之可發聲。搏拊為一種小鼓,以手拍之,用以節樂。ㄊㄠˊ鼓也是一種小鼓,下有柄,墀柄搖動,旁耳可以自擊而發出聲,用以導樂。壎是一種上銳底平有如柚子的圓形陶瓷樂器,表面有孔,以口吹之,可發樂音。
另外,像編鐘,以金屬鑄成十六枚,分為上下二層同懸,它的大小不同,敲之可發出不同高低的聲音。編磬則以璧石作成曲形板,十六枚,上下分為二層懸吊,敲之依其大小發生不同聲音。
禮器方面種類甚多,有龍杆、燈、爐、斧、鉞、扇、繖、籈、爵及福胙盤等,在祭孔大典時,每種禮器之使用與樂聲相配合,且持禮器的禮生走路要五步一頓,舉止恭敬。畢竟,祭孔為國之大典,儀節至為隆重。
桃園孔廟每年九月二十八日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由市長擔任正獻官,民政局長擔任糾儀官。參加人員必須天明即各就各位,參禮的賓客亦井然有序,共同來體驗中國傳統祭孔典禮之莊嚴氣氛,為孔廟一年一度之盛事也。
二、禮、樂、祭器諸元
勺
古時舀水或斟酒之器具,有用匏瓜、木頭、金屬等材料製成,係從「甒」舀酒至
「爵」之器具。
毛血盤
裝盛牲毛、血之器具,古以陶或木料製作,後有用金屬及塑膠製成,有方形及圓形等形式,祭孔典禮「瘞毛血」儀式時,由禮生將裝有牲毛、血之毛血盤捧到孔廟「櫺星門」外偏西方,掘土埋之。
洗
又稱「盥盆」,金屬製品,承接洗滌過的水之承裝器〈棄水之器〉,祭孔典禮時,供各獻官淨手用。
祝板几
以木料製成,朱髹為之,設於祭品桌前,安置祝板及祝文用。
狴犴
明清之際,民間流傳「龍生九子不成龍」之說,龍的九個兒子雖僅具龍的部份特徵,然個性各皆不同,但均為吉祥瑞獸。 排行老七之「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性好訟,能斷是非,故常用於衙門及獄門上的裝飾雕刻。
狻猊
明清之際,民間流傳「龍生九子不成龍」之說,龍的九個兒子雖僅具龍的部份特徵,然個性各皆不同,但均為吉祥瑞獸。排行老五之「狻猊」,性喜靜且好煙火,故常用為香爐座、香爐腳等地方之裝飾。
排簫
古樂器名,又稱「鳳簫」,以竹為之,髹以朱漆,描金鳳為飾,有十六管,陰陽各八。古以十六至二十三管排比而成,故稱為「排簫」。
敔
古樂器名,以木為之,形如伏虎,身長三尺,首高一尺二寸五分,尾高一尺一寸,刻繪黃色底加黑紋〈也有全漆金色的〉,背上「齟齬」二十有七,載以朱髹方座,「籈」,截竹二尺,分中破裂十二片,使用時以籈先擊虎首三次
笙
古樂器名,為吹奏樂器,採用十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製成,接口處有以銅製成的簧片,稱為「 笙簧」,以口吹之,可發出聲音。
舂牘
古樂器名,又稱「拍板」,用六片或九片木板串聯而成,拿在手中拍擊出聲,作用於打拍子。
提燈
古代照明用的器具,以紗葛或紙為籠,有四、六或八角等形,內置一釘,可插上臘燭或裝上油壺,其上栓以鐵鍊一或四條,繫於木柄頂端龍頭下,祭孔時用於迎神、送神作前導用。
提爐
盛火燃燒的器具,以陶、瓷或金屬製成,栓以鐵鍊四條,繫於木柄頂端龍頭下,使用時內裝檀香木料粉末,以火點燃,產生煙霧,祭孔時用於迎神、送神作前導用。
椒圖
明清之際,民間流傳「龍生九子不成龍」之說,龍的九個兒子雖僅具龍的部份特徵,然個性各皆不同,但均為吉祥瑞獸。排行老九之「椒圖」,其原形似「螺蚌」,性閉鎖,故常作為門環獸頭造型裝飾雕刻。
琴
據文獻通考稱:「琴長三尺六寸零六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六日。」,琴初為五弦,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以五音〈又稱五聲〉〈宮、商、角、徵、羽〉調音。周文王〈姬昌〉時改為七弦,仍以五音調音。
搏拊
古樂器名,又稱「拊搏」、「撫拍」,制如鼓而小,以皮革為之,實以米糠,面闊四寸五分,繪雲彩,身高一尺三寸,繪花,上有二環,繫以紅絨絛,司者懸於項下,以兩手拍之作聲,畢則置於朱髹木架上,作用於打拍子,用以節樂。
瑟
古樂器名,古瑟為五十弦,今改為二十五弦。「雅瑟」十九弦或二十三弦,「頌瑟」二十五弦。
節
旌旗的一種,又稱「龍竿」,以竹為柄,竿長八尺五寸,髹以朱漆,首刻龍頭狀,塗以金銜節,結長七尺,以黃色絨絛製成,數九,分層下垂,古代出使外國的臣子用以作為憑證的物品,如同現代之「到任國書」。祭孔時用以控制樂曲節奏之緩急。
睚眥
明清之際,民間流傳「龍生九子不成龍」之說,龍的九個兒子雖僅具龍的部份特徵,然個性各皆不同,但均為吉祥瑞獸。排行老二之「睚眥」〈瞪眼怒視之意〉,性好鬥殺,故用為武器裝飾,如刀環、劍柄上的雕刻裝飾。
翟
以木為之,柄長一尺四寸,柄端朱髹,刻龍首長五寸,塗以金彩,每翟用雉尾毛三莖植於龍口中,祭孔典禮中佾生跳佾舞時右手執之,與「籥」配合作用。
箎
古樂器名,以竹製成,長ㄧ尺四寸,圍五寸三分,面上有孔,以口吹之,可發出聲音,聲音可和「壎」相和。
編磬
古樂器名,以石或玉製成曲形板,計十六枚,大小相同,但厚薄不同,分上、下兩層分別懸掛於「簨虡」上,依厚薄之不同,以木槌敲之可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厚薄遞變式〉,簨虡飾以金鳳二、兩邊掛有黃色絲垂,底座並有臥鳧野鴨雕刻
壎
又音「壎」,同「塤」,古樂器名,以土燒成,上銳底平,中虛體圓,形如「柚子」的圓形陶瓷樂器,孔有六、七、八不一,頂上有一孔,以口吹之,可發出聲音。
應鼓
鼓的一種,較「建鼓」稍小,以木柱支撐樹立,底座呈十字形,與支柱之間襄以木刻鏤花,為合樂時擊之。
螭吻
明清之際,民間流傳「龍生九子不成龍」之說,龍的九個兒子雖僅具龍的部份特徵,然個性各皆不同,但均為吉祥瑞獸。排行老三之「螭吻」〈又名嘲風〉,龍頭魚尾狀,性好望遠,故用於殿脊、屋頂等地方之裝飾物,有守望之意,因其屬水畜,故可以鎮殿辟火。
鏞鐘
鐘的一種,體型特別大,爾雅云:「大鐘謂之鏞」。以蒲牢〈傳說中龍生九子之老四名,形似龍而小,生性好吼叫。〉為吊件〈鐘紐〉,懸掛於紅色木架上,放置於孔廟大成門內之東側,為祭孔大典中最大的鐘,與置於西側之「晉鼓」相對,寓「晨鐘暮鼓」之意。
贔屭
明清之際,民間流傳「龍生九子不成龍」之說,龍的九個兒子雖僅具龍的部份特徵,然個性各皆不同,但均為吉祥瑞獸。排行老六之「贔屭」,又名「霸下」龍頭龜身狀,性好負重,力大無窮,故常作為碑座之裝飾。
鼗鼓
古樂器名,鼓的一種,又稱「搏浪鼓」體型小,下有長柄,朱髹,兩側有耳,以手持柄搖動,兩耳會敲擊兩邊的鼓心而作聲,用以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