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24桃園市孔廟祈福還願活動-e心祈願 展未來🌠

歷史悠久言至聖、千秋緬懷念先師 
宮牆親釋奠,林墓此重來。 
地辟天開處,泗南洙北隈。 
春眠仙樂鳥,冬緣石碑苔。 
教澤重千古,泰山終未頹。

這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高宗弘曆(即乾隆皇帝)赴山東曲阜祭祀儒家始祖孔子時所作的《酹酒詩》。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至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祖先是殷商後代宋國微子之後,父親叔梁紇曾為魯國大夫,孔子三歲喪父,由母親顏氏徵在撫養教育成人。

據古籍記載,孔子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他的父親是陬邑大夫叔梁紇。叔梁紇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國貴族,在宮廷鬥爭中被殺,其孫孔防叔後來舉家逃到了與宋國相鄰的魯國,定居於陬。向下又傳兩代,就到了叔梁紇。叔梁紇身高力壯,勇猛過人,是晉、宋、魯諸國中有名氣的一位武士。

圍繞著孔子出生的奇特景象,古人有過許多記載和傳說。
據說在孔子出生之前,叔梁紇、顏徵在夫婦曾前往尼山祝禱,冀望尼山之神能夠賜給他們一個身體健壯、天質聰穎的孩子。

當顏徵在懷有身孕之後,曾在夢中得到北方黑帝召見說道:「禱尼丘得貴子,繼襄周而素王,擇空桑為產地。」言明其會生下聖賢之子,應選擇“空桑之地”,作為生產之處。夫婦兩人依當時的習俗,再次到尼山致禱。不料,兩人尚未返回,顏徵在即將臨盆,夫婦急忙尋到一處山洞,生下一個兒子,這就是孔子,因此,叔梁紇為兒子取名為丘,字仲尼,後人出于對孔子的推崇,將孔子出生的山洞稱為『坤靈洞』,民間又稱『夫子洞』。

孔子形象

孔子出生長得天庭飽滿,頭部中間低,四週高,頗似尼丘山之形狀,故孔父為他取名叫「丘」,又因孔丘在兒子中排行第二,故取「字」為「仲尼」。

提起孔子的形像,一般都會想起唐代吳道子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唐代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孔子為文宣王,將孔子塑像扮成帝王之姿,身高九尺有余,腰大十圍,頭戴十二旒之冕,方臉膛腮,美面大耳,儼若帝王派頭,確實當得上“威儀萬端”之姿。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加諡為「元聖文宣王」。祥符五年,(西元1012年),改諡「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西元1307年),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題為「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清世祖順治二年,(西元1645年),定諡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到順治十四年,(西元1657年),改稱「至聖先師孔子」。

「至聖」二字,為孔子諡號也。(「諡」音是。古時人死後,根據其生時之行為事蹟,為之立號,有勸善彰德之用)。

有趣的是,在民間傳說中,孔子的相貌與上面所述有著很大的不同,具十分傳奇詭譎的色彩。

傳說孔子生下來時相貌極為怪異,頭頂如反扣著的盆,中間低凹,四邊高出,且面有七露之相: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輪,嘴露齒(因眼、鼻、耳均為雙數,總為七露)。叔梁紇以為生下了個怪物,大為驚駭,便將他放在洞中,和妻子回了家。

接著,更加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初生的孔子嗷嗷待哺,山上的老虎跑來為他哺乳;當時秋高時節,洞中悶熱,老鷹便飛來用翅膀為他扇風,上山的人們見到了,都以為洞中的嬰孩是鳳凰之子。這就是關于孔子的“鳳生、虎養、鷹打扇”的故事。后來,顏徵在將孔子抱回家中,人們才知道原來是叔梁紇的兒子。

後世作者將描繪孔子形像的神化部分集中起來,歸納為“四十九表”。在《孔府檔案》1055卷中即可讀到這樣的文字:

先聖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凡四十九表:反首,洼目,月角,日准,坐如虎踞,立如鳳峙,望之如掛,就之如升,耳垂,珠庭,龜脊,龍形,虎掌,胼肋,三膺,河口,海目,山臍,林發,翼臂,虯唇,注顏,隆鼻,阜頰,堤眉,地足,谷竅,雷聲,澤腹,昌顏,均頤,輔喉,駢齒,眉有十二彩,目有六十四理…。

這些在常人眼中顯得怪異萬分的模樣,充斥佈滿了編撰附會的傳說,其實已過度神格化了孔子的表象。但『怪誕之說,言不雅訓,儒者所弗道也。』

引導我們往正面的意義去細細思量,前人用意應是在頌揚孔子天賦異稟,對中華民族在教育、政治、及德行修養方面有深遠的影響,最終將成為一位流芳百世,成為『萬世師表』的聖賢典範。
幼時孔子常設禮樂作戲,十五歲志於學,孔子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意思是:「在只有十戶人住的地方,必定有與我一樣忠信的人,但是都比不上我這麼好學」。

有教無類

孔子曾跟郯子學習古代的官制。向老子學習禮儀與制度。隨萇弘學音樂,跟師襄學彈琴。孔子的好學精神,使他幾乎無所不學,也無一定的老師。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由於他的虛心求教,很快的,孔子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人。(「郯」音「談」。「萇」音「腸」)。

孔子曾任魯國中都宰,擢大司寇,攝行相事,治魯三月成績斐然,且長於外交,其道不行,退而周遊列國,歷時十三年,無所施展,返魯,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因其提倡「有教無類」,使當時貴族特有之教育轉而普及於社會各階層,故孔子又為後世崇仰之聖哲與教育家,孔子積極提倡仁民愛物,正名定分,忠恕一以貫之。

孔子論政及思想

重在道民以德,齊民以禮,君臣父子,各盡其分。其後復經門人繼志述事,光大發揚,世稱儒家。

從研讀《論語》這部書中,我們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瞭解到孔子博大恢宏的思想與胸襟,與其卓越的智慧與人格,以及人生應有之修養與責任,進而形成一套「經世濟用」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人格、思想,都產生了極長遠的影響。

曲阜孔廟

中國大陸山東省曲阜城,背負泰岱,南引鳧嶧,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疇,又有泗水北枕,沂河南帶。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统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證,以豐厚的文化資源、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而著稱。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論語》

春秋末期,孔子在曲阜設壇講學,“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極一時之盛,其教育范圍和思想影響則遍及各諸侯國。他開創的儒家學派在長達兩千余年的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思想的精華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乃至東方文化寶庫中的主要部分,在古代或現今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與再傳弟子,將孔子與學生及當時的人,有關「做人、求學、為政、施政、文學」等言論,與相互應對的話記錄下來,是一本語錄體的散文集,共有二十篇,四百九十八章,叫做《論語》。《論語》的言辭簡潔精練,內容博大精深,風格溫柔敦厚,充滿睿智先見。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緬懷孔子,所作詩文歌賦,都是極盡揄揚頌德。

例如:宋代書法家米芾所撰書的《大哉孔子贊》即為十分有特色的一篇:

特載列如下: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無孔子!!
孔子以後,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