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儒
前言
儒家是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的學派,其思想一直主導著整個中國文化,淵遠流長。那麼當時為什麼要以「儒」家為名呢?此是否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或思想內涵呢?有關「儒」的意義,從漢代至今,有種種不同的解釋。不過大體上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解釋這個問題。即歷史學的方法、文字學的方法,以及思想史的方法。
歷史學的方法
概要而言,從歷史學的方法得到的結果是,孔子以前的「儒」是一種教授禮樂知識的職業,這種職業儒是由職掌禮儀典籍的官員流落轉化而來。也有一種說法,「儒」是古代專為貴族服務的巫﹑史﹑祝﹑卜。然而在春秋社會大動蕩時期,「儒」漸漸失去原來的地位,由於他們熟悉貴族的禮儀,便以相禮為謀生職業。「儒」便成為以相禮為業的知識分子。
文字學的方法
從許慎《說文解字》之文字學的面向來解釋,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這是說儒字的本意是柔,而作為一個名詞,則是指術士。段玉裁在「柔也」下有註釋說:「鄭目錄云『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所行。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從此文字學的詮釋角度來看,「儒」有「柔」的意思。而「柔」有「德、安、潤(濡)」之內涵在。
《後漢書‧臧宮傳》也說道:「柔能制剛,弱能制彊。柔者,德也。剛者,賊也。」《風俗通》謂「儒者,德也」。《金史‧李石傳》:「北俗無定居,出沒不常,惟當以德柔之。」《淮南子‧說山訓》:「厲利劍者,必以柔砥。」可見得,以「儒」為名,是為了強調它的學問思想是以「德」為根本。蓋有「德」的人,溫良恭儉讓,能夠以柔和的態度折服剛強氣盛之人;有「德」的人,心中必然保有先王之道,表現出來一定是愛人、利人、安人的。
簡單的說,「儒」者,就是以道修養自身、以德感化人民,使每一個人都能夠安居樂業,家家戶戶都能和諧融洽。另外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一文,從甲骨文的角度,認為商代就已經存有行相禮事務之官的「儒」。甲骨文「儒」通「需」。他認為,儒字原先的造字意圖是指「齋戒沐浴」。根據這種說法,儒在商代是一種宗教性職官,與巫祝相近。
思想史的方法
從思想史的視域又是如何解釋呢?《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繈褓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輸公子祿父而欲為亂,周公繼文王之業,持天子之政,以股股周室、輔翼成王。懼爭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析,指笏而朝,以寧靜王室,鎮撫諸侯。成王既壯,能從政事,周公受封於魯,以此移風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從思想史的角度而言,儒者之學乃由繼承堯、舜、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傳統而產生的。陳來(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便認為儒家思想是接續著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傳統而來。儒家思想有一些要素在三代的發展中其實就已經逐漸形成,只是在西周成型地發展為整個文化的有規範意義的取向。儒家和孔子的思想由已發展的大量思想資料,在西周至春秋已充分發展出來,而西周的思想又以夏商文化歷史發展的過程為背景和基礎。西周時代是中國文化的文化模式與文化取向開始確定和成型的時期,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要素,正是參與了這一過程的建構。無庸贅言,孔子以文武周公為理想,肯定三代的文化價值,沿襲並修訂適合人性、天理與當時民情的禮義,故儒家思想的起源是有跡可尋的。但這不能僅從春秋末期的職業儒去瞭解,要從三代文化的發展過程來尋繹。忽略了這樣的立場和眼光,就可能止於局部而不能掌握其完整的思想發生意涵。如果各種職業說都只是把儒看作一種傳授某種知識的人,視儒為一種「藝」,而沒有把儒作為一種「道」,把儒家作為一種思想體系來把握。也就是說,如果把儒追溯到商代的一種祭祀的術士,或以儒為春秋時代的巫,想以此解決儒家的起源,就典型地反映出這種局限。即使商代已有求雨祭掃的術上稱為儒,孔子的儒家思想如何能跨越六百年的歷史而直接從商代的術上得到說明,特別是,巫術、巫師如何可能產生出相當程度上理性化了的儒學來,是有著根本的困難的。因此,離開了三代以來的中國文化發展、去孤立考察儒字的源流,是難以真正解決儒家思想起源這一思想史的問題。
從思想史的角度而言,儒者所承繼、研究的是「天人之學」,是「道德的形上學」,即《揚子法言》所言:「通天、地、人曰儒」。要之,儒者以成德成聖為其天職定份。而從孔子所發展出來的儒學,據《漢書‧藝文誌》的說法是「遊文於六經(《詩》﹑《書》﹑《樂》﹑《禮》﹑《易》﹑《春秋》)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孔子死後,進入百家爭鳴、思想齊放的戰國時代,儒家也分化為八派: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以及樂正氏之儒。
撰稿人:謝居憲,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